笔趣阁>大宋文豪> 第36章 冻土岂容禾黍

第36章 冻土岂容禾黍(第2页)

作者:西湖遇雨

推荐阅读:全民求生:获得提示系统无敌了仕途:求求你升官不要那么快绝世唐门,从和霍雨浩换宿舍开始钢铁蒸汽与火焰家族赶我走后,才发现我冠绝天下女尊:开局就被女帝关进后宫俗世谪仙从一轮游到成团出道问九卿作为一个男人我有亿点点钱怎么了小玫瑰太甜太撩,清冷总裁把持不住啦黎明之蛛超凡:我在都市创建魔女会文娱之顶流艺术家多肉战阵,带飞全人类万人嫌绝症后,雄竞修罗场炸了穿书七零:女配心美人又辣系统觉醒后,我在古玩圈疯狂捡漏我在诡夜斩神魔从进山打猎到富可敌国

一秒记住【笔趣阁 https://www.zwsm.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中就写了“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至战国至西汉时期“气候”
    开始合称,用于描述一年中节气与物候的周期性变化,《礼记?月令注》记载“昔周公作时制,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
    。
    而到了前唐,随着《齐民要术》等农书对气候记载的增多,“气候”
    这个词语也逐渐演变出了包含降水、温度等要素的含义。
    所以老者对此理解起来倒是并无阻碍,但对于这个说法,他还是感到了好奇。
    他将手中策论搁在案上,捻须问道:“此话怎讲?”
    “后晋刘?所编纂《唐书?吐蕃传》以及前唐杜佑编纂《通典?吐蕃传》,除了描述吐蕃官制、律法、物产、风俗,还提到了松赞干布时,雪原能广种粮食,供养数十万大军晚辈后来参阅前唐笔记,方知彼时正值‘暖期’,雪线较今下移甚多,吐蕃人方得拓耕雪原。”
    “然而各种晚唐五代笔记资料记载,自唐末以来,北地渐寒常年风雪,西域胡杨多枯,雪原的雪线也重新上移。”
    “冻土岂容禾黍?如今雪原之耕地,至多不过供养百万户人口,而如果向外拓展,一旦劳师远征又无法就地补给,根本不可能支撑得住。”
    “这个说法倒是新奇。”
    老者大感诧异,饶有兴趣地继续追问道:“那这雪原雪线上移,要多久能重新下移?你可研究过?”
    “如果单论雪原雪线,眼下倒是没有例证如您此前所言,中原得知雪原可有人常居、通商,也不过是南北朝时与吐谷浑打交道才得知的,再往前没有什么记载,大抵是无法住人的。”
    陆北顾这时候却说道:“不过要是从中原的史料来看,倒可窥见一二端倪。”
    老者眼中诧异之色更浓,手指轻叩案几:“如此说来,你是以史书所载物候,推断气候寒暖?”
    “正是。”
    陆北顾点头说道:“《后汉书》记载‘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而《三国志》则记载‘黄初六年冬十月,帝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由此可见,汉末三国,淮河南北已然是冷极了。”
    “然而《宋书》、《南齐书》,却记载淮河南北时常冬日无雪有旱,此间寒暖差异,已可辨矣。”
    “故而汉末至南朝宋、齐,天下气候由冷开始转热,再往后从东西魏至唐初,气候暖意渐增,雪原融雪,吐蕃遂强,而至晚唐五代,复又转寒,此消彼长,循环往复,似有规律可循。”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吐蕃之盛,因暖期而得沃土;其衰,亦因寒期至而冻土难耕故此学生才认为,今青唐吐蕃虽据河湟,然农耕根基已失,纵有雄主,难复松赞干布旧观矣。”
    窗外忽起一阵风,摩诃池水波荡漾,荷花摇曳。
    老者很欣赏地看着陆北顾,说道。
    “有趣!
    你这‘寒期’‘暖期’之说,倒与古人‘五运六气’之论暗合,只是古人多言天象应人事,而你却以寒暖论兴衰,倒是别开生面。”
    “若依此说,北方胡人亦是因寒暖变迁而盛衰?”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